3月17日上午,加拿大阿尔格玛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Simon Xu教授一行与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信息工程学院领导及教师代表开展深度学术交流。校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李平、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黄美忠、副院长孔华锋及学院全体博士教师参加座谈。
Simon Xu教授首先全面介绍阿尔格玛大学的学科优势与科研特色,重点阐述该校在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以及 产教融合、国际协同 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加拿大安大略省顶尖计算机学府,阿尔格玛大学在数字技术领域的创新实践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科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为双方开展实质性合作奠定基础。
在专题分享环节,徐教授以学术论文的国际化表达 为主题,系统解析国际高水平论文的创作逻辑。从前沿选题的捕捉技巧、方法论的严谨构建,到学术语言的精准表达,结合国际期刊审稿案例,深度剖析 从研究到成果 的转化路径。针对青年教师关切的 如何突破国际发表瓶颈 问题,徐教授特别强调 问题意识 + 理论创新 + 规范表达 的三维写作模型,现场互动答疑环节金句频出,与会教师纷纷表示 干货满满。
座谈会聚焦务实合作,徐教授详细介绍ACM 国际会议、SCI 一区期刊等学术资源网络,提出联合申报国际科研项目、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合作设想。李平处长指出,要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构建 人才联合培养 - 科研协同创新 - 学术平台共建 三位一体合作机制。黄美忠书记强调,学院将着力推进 三个对接:学科建设对接国际前沿、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需求、科研合作对接国家战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信息学科。
本次交流活动达成多项共识:双方将建立常态化学术互访机制,年内启动教师联合培养项目;共同策划数字技术国际论坛,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联合申报 人工智能 + 教育 国际合作课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此次与阿尔格玛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深度对接,将为学院建设一流信息学科注入新动能。
3月21日,Simon Xu教授教授,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戴歆副教授携手,共同为2022级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软件过程与项目管理》课程,开启了中加教育交流合作的生动实践。
课堂上,Simon Xu教授围绕软件工程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展开讲解。他指出当前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在编程理解与调试方面虽有进展,但在增量软件开发、设计、文档编写以及新手与专家认知差异对比等方面仍需深入探索。徐教授着重介绍了实证研究方法,特别是创新性的基于对话的协议(Dialog-Based Protocol)。这一方法源自结对编程,通过记录双方协作对话并进行分析,在数据获取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上表现卓越,同时有效减少了研究中的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为深入研究软件工程中的认知过程提供了有力工具。
此外,Simon Xu教授引入自我导向学习理论,并结合布鲁姆分类法进行详细阐释。他通过一系列案例研究,对比新手程序员与专家程序员在增量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表现。从代码行数、类成员数量、设计决策数量,到测试用例的通过率,以及认知活动在布鲁姆分类法不同层级的分布差异,全面展现出专家在编程实践中的优势,例如专家能够更高效地在高层次认知活动中运作,从而实现更优质、更高效的编程成果。
戴歆副教授凭借深厚的本土教学经验和对软件工程实践的深刻理解,与徐教授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互补。在课堂上,戴歆副教授针对徐教授分享的理论和案例,结合国内软件工程行业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拓展和解读,通过互动讨论、实际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让国际前沿理论在本土实践的土壤中落地生根。
此次中加教授同上一堂课的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同学们纷纷表示,这堂课不仅让他们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学术理念,拓宽了专业视野,还通过与两位教授的互动交流,对软件工程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跨国界、跨院校的教学合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开辟了新的道路,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活动,助力学生在专业领域不断成长。